新闻中心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从服务国防到走入百姓家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admin * 发表时间: 2019/11/30 9:47:57 * 浏览: 43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原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最初定位为服务国防建设。
  
那时,气象情报、气候资料与军事行动密切相关,属于国家机密。面向公众的气象服务只包含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警报服务。

1951年6月,我国在华东沿海建设了渔业气象站和天气警报所,利用广播、信号球等发布台风警报。其中,上海外滩气象站采用中英文发布海洋气象预报,悬挂大风或台风信号,承担了主要的台风警报服务工作。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的一版有了新变化——刊发当天的北京天气信息。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中央气象台通过《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向社会发布天气预报,拉开了公众气象服务的序幕。

  60多年来,伴随科技进步、时代发展,我国气象部门与时俱进,向更大的覆盖范围、更广阔的服务领域,以更多元的手段、更贴心的方式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当前,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移动终端,都能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气象预报服务信息。

  为了切实做好气象服务,气象部门努力推进服务机构实体化,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气象服务团队建设。中国气象局、省级气象部门分别成立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应急减灾处,组建国家级和省级气象服务中心及部分市、县级气象服务中心。目前,全国气象服务人员1.2万余人,初步形成了一支拥有多元知识结构的气象服务专业队伍。

  诸多举措的实施,极大促进公共气象服务提质增效。

  在信息闭塞的山区,气象部门使用“大喇叭”及时播报天气预报、预警等气象服务信息;在广袤乡村,奔走的气象信息员用自己的双脚“走”通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双语气象服务信息让少数民族群众减少了因灾害造成的损失;浙江气象部门借助残联的服务平台和LED显示屏、大喇叭,为听力、视力等有障碍或不便使用手机的残障人士提供专门制作的气象服务信息……气象服务人员的努力和付出,让公共气象服务“无微不至、无所不在”。

  从只有中央气象台制作天气预报到县级气象台也具备制作能力,从只做天气预报到联合各有关部门制作不同类型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风险预警,从只在传统媒体上发布气象信息到提供基于位置的实时预报预警,从只面向公众服务到融入经济社会各行各业……70年来,我们面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全力做好气象保障服务,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服务成效举世瞩目。